▲7月21日下午,我市举行《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新闻发布会,市发展改革委、昌平区政府、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市交通委、市园林绿化局有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发布并解读《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总体情况和有关安排,并回答记者提问。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素芳发布《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总体情况:
2018年7月,市政府出台了《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经过三年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回天地区公共服务提升、交通治理和市政基础设施完善三大攻坚和大型居住区治理示范工程取得积极进展,117个计划项目全部实现开工建设,其中64个项目完成,兑现了社会承诺。“回天有我”大型社区治理实践丰富多彩,长期困扰地区发展的“规划失衡、管理失范、社会失治”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区域发展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近9成回天居民认为提升效果显著。为巩固成效、乘势而上,更好满足回天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本市研究制定了《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并于近日印发。下面,我就本轮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作简要介绍:“十四五”时期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既着眼于“十四五”时期总体发展目标,着眼于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科学谋划,又锚定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精准施策。主要有四方面特点:一是“跳出回天看回天”,更加突出系统推进。回天地区是中轴线北延长线上的重要节点,是三大科学城的重要枢纽,本轮计划强化区域整体服务功能组织,唱好与未来科学城、中关村科学城“三城记”,强调与周边地区协同联动发展,以产业发展聚集人才,立足更大空间尺度推动职住平衡、产城融合。二是聚焦“群众身边事”,更加突出问题导向。围绕百姓“急难愁盼”的民生诉求,从需求端出发,强化城市功能修补更新,加强增量与存量资源统筹,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增活力、提质量,实现“有没有”与“好不好”同步提升,切实解决百姓身边事。三是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更加突出软硬兼顾。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提升是关键。未来五年,一方面在加快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强化专业化、品牌化运营,激活设施资源效用;另一方面也要推动共建共治,持续深化“回天有我”品牌内涵,深化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居民共治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示范。四是完善机制狠抓落实,更加突出久久为功。回天三年行动计划是全市首个聚焦镇街、社区层面的行动计划,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强化基层治理的决心和信心。本轮行动计划将执行周期由三年调整为五年,与“十四五”规划紧密衔接,以进一步发挥市级层面统筹调度、集成资源、合力攻坚的优势,一年一个节点扎实推动。新一轮行动计划在前期“三攻坚一示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部署了“五提升一深化”工程,包括六个方面23项具体任务,通过实施提升区域服务功能组织、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交通和基础设施效率、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产业发展活力以及深化“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创新等重点任务,多管齐下、协同发力,到2025年,初步建成与首都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回首三年成效,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完善“回天有路”。未来五年,将继续促进交通基础设施通达,大的骨架布局上,完成“一纵一横”“五通五畅”主干路网,加密次支路网,建设道路里程70公里以上,路网密度将由每平方公里6.6公里提高到7公里,超过中心城区平均水平。推动城市主干路与京藏高速、13号线等“上跨下穿”关键断点打通。推进轨道交通13号线扩能提升和17号线工程建设,做好市郊铁路东北环线建设。两条地铁线路将增加新龙泽站、回龙观东大街站、天通苑站、天通苑东站等9个站点,建成之后,回天地区站点750m半径覆盖率将由28%提升到41%。同时,坚持快慢有序、绿色出行,完善5处公交场站,建成自行车专用路东拓等项目,实现回天地区至北苑、望京慢行系统联通,新增停车位1.8万个。在“畅”的同时,打造更加舒心、更加有序的环境。比如在增绿方面,针对“林”不连续、“园”不融合、“特色”不突出等问题,行动计划提出以高标准实施万亩奥北森林公园,形成城市级绿色空间。公园将贯通回龙观与天通苑地区,促进城市有机更新,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实现文化、生态、产业等功能的有机融合,显著提升区域品质。以奥北森林公园为重点,以大尺度生态廊道、高标准生态绿道、高质量口袋公园串联城市社区,基本实现公园绿地500米可达。此外,持续深入推进“疏整促”专项行动,完成基本无违法建设社区、街镇创建,完成治理类街镇市级督导任务。建设回天综合治理中心,常态化开展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此外,把回天地区作为城市有机更新的重点区域,今年,回天地区首个闲置锅炉房变身社区活动用房,设置多功能活动室、亲子乐园、乒乓球室、瑜伽室等,为2000户居民提供了社区共享空间。下一步,要推广这一经验,让更多的锅炉房、垃圾楼等闲置资源、低效空间转换为社区共享空间,为民所用。同时,还要将回天地区建设为绿色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区,侧重于居民生活,鼓励把节水节电等绿色技术率先应用到百姓家中,让居民生活更绿色、更节约。新一轮行动计划主打“区域牌”,计划全文中“区域”一词出现24次,既代表“回”与“天”整个区域一体谋划,也代表回天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相依相存。在六方面重点任务中,“提升区域服务功能组织”位列其首,放眼更大的空间尺度,把回天小区域提升与周边大区域发展相连通,全方位拓展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为此,行动计划首次提出要构建“一轴一带两廊”区域发展格局,“一轴”,即在南北方向构建首都北中轴延长线生态发展轴,以奥北森林公园建设连通绿色空间,同步融入生态、产业、居住要素;“一带”,即依托东西方向的回龙观大街-太平庄中二街完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构建发展活力带;“两廊”位于一轴两侧,与三大科学城紧密串联,其一为科技创新廊,依托京藏高速、京新高速、市郊铁路东北环线沿线的生命科学产业构建,连通起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学城;其二为产业服务廊,依托京承高速、安立路、轨道交通17号线构建,发展沿线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助力未来科学城与怀柔科学城建设。此外,还将突出组团式规划、集聚化发展,嵌入生态绿楔、医药健康、科技服务、和谐宜居等多种类型的功能组团,丰富城市内涵,促进职住平衡、产城融合。可以预见,这一发展格局的拉开,也将进一步促进“回天有业”,以“两区”发展、“三城”建设为契机,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更多人创业回天、扎根回天,提升区域发展活力和质量。未来五年,聚焦发展活力带,将完成云智中心、天通科技园等众创空间建设,就地建设一批双创社区和双创孵化器,擦亮“回+”双创社区品牌。建设“回天社保业务帮办中心”,为居民社区化就业提供精准服务。唱好“三城记”,加强创新要素流动,盘活存量集体产业用地,加快推进生命科学园三期、小米智慧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引导人才在未来科学城及周边重点功能区就近就业。紧抓“七有五性”,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有没有”与“好不好”同步提升,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深化“回天有教”,继续挖掘和利用教育设施用地,持续扩大基础教育供给,进一步优化结构布局。在中小学与西城、海淀等市属优质学校建立“手拉手”合作的基础上,持续深化结对共建。推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昌平学校二期等15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启动清华附小天通苑校区二期、奥北幼儿园等8所规划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建成后将新增幼儿园和中小学学位2万个以上。夯实“回天有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与均衡化布局。增设一批院前急救站点,加强区域医联体建设。完成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扩建、清华长庚医院二期建设,加快推动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全面投用,启动和谐家园等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建成后将新增医疗床位1800张以上,实现回天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丰富回天有乐,推动文体资源下沉街镇、社区,建成天通苑、回龙观2处区域文化艺术中心和史各庄等4处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改造达标18处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织补实体书店、小剧场、小影院等多样化文化设施;完成回龙观体育中心建设,补充全民健身设施,利用闲置空间建设健走步道和球场,助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大幅提升。培育回天有购,以龙德、龙泽商圈为重点,建设有品质有活力的公共消费空间。建立差异化街区商业生态体系,新增霍营G区、天通苑大型购物中心等商业设施,推进交通接驳型商业综合体建设,提升便民网点品牌连锁率和智能化水平。整合各类夜间消费资源,打造龙德广场辣街、深夜食堂、美食夜市等品牌活动,构建回天地区夜经济体验与文化,营造“夜京城”生活圈。三年来,回天居民参与社会治理意愿从40.6%提升到87.3%,群众的家园意识得到显著增强。可以说,从“一旁看”到“一起干”,回天行动计划直接催生了“回天有我”,“回天有我”又赋予回天行动计划以更深刻的内涵。这一“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居民共治”的基层治理典范,要在未来五年中持续丰富深化。新一轮行动计划提出,要持续深化“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创新,并从加强党建引领、深化报到服务、强化多方参与、拓展居民共治、加强科技支撑几个方面进行系统部署。比如提出要加强党建联席会建设,做实三级党建协调委员会;创新报到服务方式方法,动态调整报到服务范围,“力争解决一事、形成一策、推广一批”;加快创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示范区,加强志愿服务队伍、项目和品牌建设;探索建立和推广社区资源清单、需求清单、服务清单体系;建设“城市大脑”,打通市区街三级数据通道,依托“雪亮工程”打造融数据、深应用、抓主线城市治理模式等等。与此同时,狠抓项目调度,力争早日落地。回天五年行动计划在持续推进上一轮行动计划结转项目的基础上,重点实施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绿化文体、交通、市政设施、社会管理等6个项目包,共102个项目,并在滚动实施过程中,实行项目动态管理。力争通过五年时间,推进回天地区功能组织更加高效,主要公共服务设施补齐缺口,“一纵一横、五通五畅”主干路网架构基本建成,市政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绿色生态生活空间基本建立。实施推进回天地区提升发展行动计划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回应区域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重要惠民举措,也是探索超大城市基层治理路径的生动实践。我们将坚定不移、全力以赴,如期兑现社会承诺,希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回天地区资源开发、投资建设和社区治理中来,我们共同携手把回天地区建设成为与首都发展相匹配、充满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园。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冯志明介绍落实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的工作思路: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谨代表昌平区委区政府感谢各级领导、各界朋友长期以来对昌平发展和回天治理的关心支持。在过去的三年里,市、区、街、社四级联动,在回天地区蹚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居民共治”的基层治理新路子,全力保障林萃路 、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清华附小天通苑校区、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等64项民生工程如期建成,“回天有我”深入人心,形成基层治理品牌。正值建党100周年,全党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进为民办实事,市区两级启动了回天地区新一轮提升发展计划,与“十四五”同频共振、共创美好。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昌平区将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贯彻落实新一轮行动计划,担当实干、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确保完成各项指标任务,推动回天治理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一、强化规划引领,深耕城市修补更新,加快构建宜居之城
紧紧围绕群众生产生活生态需要,聚焦完善地区街区社区三级服务体系,以回天地区街区控规为纲,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市功能组织和服务品质。
一方面,增量突出结构调整优化。对照“七有五性”指标,以102项正式项目建设为主抓手,推动回天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尽早达到全市平均水平,让城市建设更有温度。一是夯实宜居基础,加紧实施一批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养老等公共服务项目,陆续投用人大附中昌平学校二期、回龙观体育馆文化馆等重大项目,让设施服务更便利更高效。二是增强宜居保障,协同建设轨道13号线扩能提升、太平庄北街等交通项目及配套设施,让通勤出行更便捷更顺畅。三是加重宜居底色,统筹推进奥北森林公园(一期)、积水点治理等生态环境项目,让居住环境更宜人更舒适。四是筑牢宜居底线,分片划区织补消防应急、电力管线等城市运行设施设备,让城市运行管理更高效更安全。另一方面,存量突出改造提升更新。坚持有机更新,成体系多维度挖掘存量亮点,增加更多群众家门口的获得感,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一是实施小区更新示范。以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为牵引,政府端串联实施雨污分流、电力改造、闲置空间利用,居民端并联推进停车规范、加装电梯、环境美化,合力建设幸福社区。二是树立街区更新样板。以三大商圈改造提升为牵引,市场侧开展业态更新、设施提升和智慧管理,政府侧进行公共区域环境整治、空间集成和文化营造,协同建设有里儿有面儿的“第三空间”。三是推进片区更新试点。以19个分区组团优化提升为牵引,探索多元营建机制,吸引社会力量、注入社会资本、引入社会经验,集中连片进行织补改造,携手共绘美好家园。二、培育产业生态,加速联动发展谋新,加快构建活力之城
回天地区位于“三城一区”枢纽地带,是人才和劳动力的蓄水池,将紧抓国家实验室和“两区”建设重大契机,联合未来科学城、对接中关村科学城,协同创建融合拓展区和服务共享区,更大尺度范围推进职住平衡、产城融合。
一方面,坚持向内挖潜资源。一是打造“回+”双创升级版。依托回龙观东大街—太平庄中二街城市发展活力廊,聚焦智能硬件、文娱消费等主导产业,新建天通科技园打造创新孵化集群,推动存量孵化器向加速器转化,到2025年双创空间可冲刺百万平米。二是探索联营开发新路径。按照区级支持、镇级统筹、公司运营、村集体受益的方式,利用集体产业用地承载高精尖项目、转化区域发展功能,促进村民增收、集体增产、结构转型。三是建设城市发展微中心。以城市轨道建设为契机,沿地铁13号线、市郊铁路东北环线设置黄土店、新龙泽等5处微中心超百万平米,最大限度布局商业产业及公服设施,集成功能、资源和服务,搭建创新活力集散地。另一方面,坚持向外联动布局。一是打通空间直联。以昌平自贸区组团为驱动,加快实施地铁17号线、北清路提级改造等跨区交通项目,贯通织密回天地区与周边组团交通路网,提升整体运行效力。二是加速产业互促。聚焦先进能源、先进智造、医药健康关键赛道,加快生命科学园三期规划建设,保障小米智慧工厂等十余项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投产,新建华联等大型商业金融综合体200万余平米,有效支撑大中小企业融通,促进就业人群北向回流。三是推进服务共享。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重要位置,制定优化住房支持政策,优先投放天通苑人才公租房等1万余套保障性住房,制定实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一同唱好“双城记”“三城记”。三、深化“回天有我”,拓展社会治理创新,加快构建幸福之城
聚焦超大型社区治理重点难点,健全完善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居民共治的治理机制和科技赋能、数字治理路径,清单式项目化推进治理实践,一同构建社区命运共同体、塑造基层治理新样板。
一方面,狠抓突出问题治理。聚焦解决群众身边反映高频集中问题,坚持标本兼治、长短结合,持续提升居民获得感和满意度。一是强化接诉即办。以市民诉求办理为主抓手,推广伊然书记团队、潘东工作法,持续开展高频问题专项整治,用好社区网社情民意直通车,开通网上12345、开设政民议事厅,打造集民智、解民需、凝民心的工作阵地。二是固化秩序整治。以秩序整治行动为切入点,健全完善商户联盟、挂图作战等15项长效机制,创建一批样板街道和社区村,实现智慧平安小区全覆盖,从治标转向治本、从集中整治转向长效治理。三是细化“两件关键小事”。以物业管理服务为突破口,做实物业管理服务中心和创新联盟,在提高“三率”基础上抓细物业管理标准和服务规范,广泛动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保持分类成果、营造分类风尚,成功创建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示范区。另一方面,完善机制深化推广。一是深化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巩固回天地区党建工作联席会、“五方共建”、“有事请找我”等成熟体制和典型做法,拓展市区部门和在职党员报到服务机制,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氛围。二是拓展社会组织参与广度深度。以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支撑,完善全周期培育扶持体系,紧密结合社区需要策划服务项目,让社会组织成为社区治理的加速器。三是创新“回天有我”社会服务。持续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建好“回天城市会客厅”,办好周末绿跑、回天春晚等品牌活动,共建家园、共享回天。四是推广“城市大脑”建设试点。围绕基层治理难题常态化实施回天有数、开展城市体检,贯通政府侧、社会侧、居民侧民生数据,按照小、灵、便要求开发推广应用场景,利用大数据助力回天治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回天有我、共享未来。我们相信,在十四五期间,有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有各级部门单位关心支持,有各界人士团体参与协助,有八十五万居民共同努力,回天地区必将建设成为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赵济贵介绍回天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主要内容: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要求,我们委局从自身职能出发,在总结近年来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联合昌平区制定了《深化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基层社会治理行动计划(2021-2025年)》,重点在补短板上下功夫,在推动相关领域改革举措先行先试上下功夫,持续深化回天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这个行动计划包括党建引领、共建共治、精准服务、“回天有我”和创新发展五个方面任务,共25条措施。下面,我简要介绍有关工作任务。在党建引领方面,一是做实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完善辖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的激励机制。二是在现有3个社区书记工作室的基础上,加大建设力度,到2025年实现街镇全覆盖,探索创新带动周边社区治理的路径和方式。三是做实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北部基地,整合党群和社会服务资源,打造回天地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示范区升级版。在精准服务方面,一是按照全覆盖的思路,持续推进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打造养老创新示范区。二是加快推进社区服务站改革,推行“综合窗口”“全能社工”模式,探索社区减负的路子和方法,让社区有更多的时间服务居民。三是深化提升39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和“社区之家”,更好地满足居民日常服务需求。四是推进社区办公用房建设,目前回天地区共有113个社区,有99个社区的办公用房面积达到350平米以上,未达标的社区有14个,还有1个社区在地下一层办公,下一步,通过新建、购置、共享、租赁等途径,有序推动社区用房达标建设。在精细治理方面,一是推广小院议事厅、“霍营管家”、“拉家常”等治理做法,继续抓好楼门院、社区议事厅试点建设,推进社区治理向小区和楼门院延伸并实现全覆盖。二是制定街镇协管员队伍规范管理办法,探索协管员下沉街道社区、充实基层力量的路子。三是拆分大型社区,回天地区5000户以上的社区有8个,已经全部完成拆分。视情况对24个3000户以上的社区进行拆分,让社区有精力服务好小区居民。四是推进信息化建设,我们正在研究全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方案,基本框架是社区治理“一库两平台”,联合市经信局在回天地区先行先试。在改革创新方面,一是借助出台《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优化回天地区社会力量资源,建设一体化、综合化的社会工作服务站,完善基层社会动员体系。二是做好区划调整后续工作,完成天南、天北两个街道办事处驻地迁址手续。三是深化“一街一品”创建活动,打造霍营街道的“伙伴动员”、龙泽园街道的“十户连心”、回龙观街道的“新街坊”、天通苑南街道的“左邻右舍议事”、天通苑北街道的“天北楼门家文化”、史各庄街道的“共创型社区书记工作室”、东小口镇“有事请找我”等项目,打造回天地区的特色品牌。为落实好“回天基层社会治理五年行动计划”,我们把总体任务进行了分解,每年列出一个工作任务清单,把工作任务细化具体化,确保五年行动计划能够落实落地。
北京市交通委一级巡视员孙中阁介绍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交通领域的主要思路及重点安排:
2018年,北京市政府发布了《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近三年来,市交通委完善机制、细化任务、明确目标、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回天地区交通治理任务,开工建设北清路、安立路,打通了林萃路,建成天通苑北交通枢纽,开通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区域交通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新一轮行动计划中我们将继续从完善区域路网、以轨道交通建设引领城市发展、提升绿色出行服务水平、多措并举缓解“停车难”等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刚才市发改委和昌平区政府也介绍了相关工作情况,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交通工作情况。“一横”即北清路,“一纵”即安立路,“一横一纵”两条快速路提级改造工程,将在原有道路基础上拓宽路面、增设高架,提升道路承载能力。目前北清路已完成跨京张铁路节点桥梁施工,计划2024年完工;安立路目前考虑环评因素正在优化实施方案过程中,预计2024年完工。“五通”为定泗路、中东路、回南北路、太平庄北街、太平庄中街5条东西向主干路,“五畅”为文华路、林萃路、建材城东侧路、北苑路北延、北苑东路5条南北向主干路。目前,林萃路、北苑路北延2项工程已建成通车,其余8项正在推进建设,预计将于2021年至2023年陆续建成通车。完成地铁13号线扩能提升和17号线工程建设,做好市郊S2线南段通勤化改造和市郊铁路东北环线复线化改造建设,研究推进北部联络线、19号线北延等轨道交通规划建设。集聚土地、产业资源,高标准规划建设黄土店(霍营)、新龙泽等站点,同步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活力“微中心”。继续加密优化公交线网,提升地面公共交通运营保障水平,完成回龙观、朱辛庄等5处公交场站建设。其中回龙观公交首末站和回龙观公交保养场站将于今年完工,二拨子公交首末站年内开工建设,朱辛庄首末站、中东路首末站项目正在加快办理前期手续。同时继续发挥自行车专用路引领示范作用,自2019年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开通以来,我们又完成自行车专用路西延工程,解决了中关村软件园上班人员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后续,我们将结合道路、公园建设,拓展慢行系统出行范围,继续建设自行车专用路东拓等项目,推进回天地区至北苑、望京慢行系统联通。加强共享单车停放秩序规范管理,加强电子围栏等智能停车管理。推行停车与公园、体育用地的功能复合使用模式,重点在地铁站、商业综合体、医院、场馆等周边补充停车位,结合新建道路合理设置路侧停车,缓解日间停车供给矛盾。鼓励社会单位错时共享停车位,在有条件的社区建设立体停车设施,引导居民开展停车自治。计划完成京都儿童医院等3处地下停车场建设,启动科星路东侧公园等规划停车场建设。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结合“十四五”规划及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遵循“优供、控需、强治”的发展理念,加快建成主要干道,完善区域路网,加强轨道交通建设,引领城市发展;按照“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理念,继续完善公交场站布局,优化区域公交线网,打造回天地区绿色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切实提升回天地区交通综合治理成效。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介绍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园林绿化领域的主要思路及重点安排:下面由我介绍一下园林绿化领域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主要思路及重点工作安排。过去三年,是回天地区打基础的三年,园林绿化围绕“扩绿、增量、提质”,完成新增造林930亩,建成大型公园绿地8处3600余亩,探索健身设施进公园、绿道串联公园,试点非标足球、篮球、网球等场地建设,提升了回天市民的绿色获得感。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我们整体思路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城系统治理,通过资源整合和升级优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一步,以“北中轴上的生态廊道、山城融合的绿色家园”为目标,以构建平原、浅山区生态廊道为基础,以优化整合建设奥北森林公园为重点,着力推动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多元增绿扩空间。统筹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隔公园建设等政策,加大疏解整治拆违还绿力度,留白增绿、见缝插绿、多元增绿,持续扩大回天绿色生态空间,强化身边增绿、墙角见绿、社区添绿,补充建设一批小微绿地、口袋公园,满足附近居民日常休闲和游憩活动需求。二是资源整合促提升。在编制奥北森林公园规划的基础上,串联半塔公园、太平郊野、贺新等7处现有公园绿地,通过“增绿量、连通水、修通路、配设施”等一系列措施,构建全龄友好型的森林休闲公园,建设北中轴延长线上的10公里生态绿楔,回天居民的“生态栖息之所”。目前,奥北森林公园一期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三是山城融合建廊道。通过绿化资源串联,将回天地区向北与沙河湿地,向南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连成一体,促进山区、平原和城市生态系统有机融合,通过配置食源蜜源植物,建设生态保育小区,吸引鸟类和小动物自然栖息,丰富生物多样性,将山地特色生态资源引入城区,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演替,形成南北贯通、山城共融、功能完善的大型绿色生态廊道。四是林荫大道串公园。依托公园环路、市级绿道、借助市政道路等方式,目前已经完成奥森公园到十三陵水库长达42公里的健康绿道,周末大量的骑友纷至沓来、体验观光,享受森林。下一步,一是要强化“回天有路”,要有林荫路,做好“一纵一横”“五通五畅”交通主干路的林荫化建设和改造;二是要13号线“上跨下穿”等关键节点实现打通连接,真正串联现有公园绿地;三是公园绿地主园路要与园外拓展慢行系统连接连通,提升市民体验感。五是回天有乐齐动员。落实“七有”“五性”要求,深化“回天有我”,强化报到服务。在回天森林城市体验中心开放的基础上,组织策划一系列生态文明宣传、推广、体验活动,以低碳、插花、园艺、科普等为重点,提升市民“回天有乐”的参与感、自豪感。同时,结合公园年度重点宣传计划,谋划回天绿色福祉品牌活动,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建共享的自然体验教育、小学生微课堂等社会教育活动,试点“森林+”体育、教育、康养、游憩等活动形式,发挥公园的综合功能效益。
记者提问:回天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社会高度关注重大项目落地。请问李主任,新一轮行动计划在项目安排上有何特点,实施两轮回天行动计划后,民生领域将有哪些主要变化?
记者提问:赵局长,您刚才在介绍“回天基层社会治理五年行动计划”时,提到共建共治这项工作任务,请您谈一谈,如何在回天地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记者提问:在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中,道路及公交场站建设方面有哪些重点项目?
记者提问:请问,对于奥北森林公园建设是怎么考虑规划?
记者提问:刚才您提到要在回天地区建设“城市会客厅”,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建设初衷和下一步工作考虑吗?